本次到瑞典哥德堡出席CSCL2015(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)會議,有非常豐盛的收穫。首先,在本次的發表議程中,與二十名以上的國際學者一對一的細微互動,在研究結果、研究文獻與研究結果上,都獲得許多寶貴的建議。 其次,本次參與了共計五天的研討會,觀摩學習部分其中又以前兩天收穫最豐。前兩天的會議中,第一天部分,本次參加了Cloud learning的場次,與會的學者包括國際知名學者Fisher等人,除了有機會簡要介紹台灣與本人研究以外,主要的時間多花在集思廣益…Read More
美國GLS2016三週心得
學習所 博七 張鐵懷
這次來美國共計19天,語速、知識量無疑是16-19這幾天會議時最高。先準備了簡單了英文自我介紹,果然用上了,還是全場第一個。今天這場多數與會者並沒有腔調問題 互動上相當順利。講者本身是工作室的顧問 有著豐富的電玩遊戲製作經驗這也是為什麼這個工作坊要額外pay的原因。聽完了上午場的自我介紹+講者演講之後,我就知道這是一個很偏重遊戲製作的Workshop。但有幾個概念還是很有趣的,像是附圖的功能性vs遊戲性表。就是非常寫實、許多遊戲開發者思路不夠清楚、成本考量不足的狀況… Read More
報告的場次同時有三個以知識翻新(Knowledge Building:KB)或知識平台(Knowledge Forum:KF)為主題的研究發表…Read More
北京GCCCE2013
學習所 博七 蔡宗良 透過與會文章發表者陳斐卿、詹明峰與彭秉權老師的分享,讓宗良了解到教育領域中「質性」相較「量化」研究的差異與價值。而量化研究更是全球從事計算機教育研究中較為熟悉的領域,回顧這屆GCCCCE手冊中的文章,也是多以量化方式來進界定與回答文題,相較下,「質性研究」則是較為稀少的。質性研究者仰賴自己為主要的研究工具(researchers as instrument),因此研究問題(research question)經常以 how、why或what來引導。而量化研究則是運用前後測,實驗與對照來了解後果與差異,所以經常以 is 或 can 來引導問題(GCCCE,2013)。質性研究細究研究發生的過程與結果,並探索其中過程與意義的價值。…Read More
印度ICCCE2016
學習所 博四 施彥安
ICCE會議經過23屆的經營,已經是亞洲區數位學習領域一個很重要的國際會議。這次的會議,於印度孟買舉辦,也因本次會議的籌辦,讓其他國家的研究者可以看到印度研究者對於國際交流的投入。ICCE會議主要的與會研究者多來自亞洲地區的國家,包含日本、韓國、中國大陸、台灣、香港、澳門、新加坡、印度、澳洲、紐西蘭等,另外尚有少部分從美洲及歐洲國家的研究者前來與會。這樣的跨國學術會議非常適合對數位學習研究領域有興趣的博士生、碩士生與會,提供國內的博碩士生有一個國際的互動環境。…Read More
紐西蘭ICCCE2017
學習所 博四 施彥安 ICCE會議經過24屆的經營,已經是亞洲區數位學習領域一個很重要的國際會議。這次的會議,於紐西蘭基督城舉辦,也因本次會議的籌辦,讓各國家的研究者可以更投入於國際學術交流。ICCE會議主要的與會研究者多來自亞洲地區的國家,包含日本、韓國、中國大陸、台灣、香港、澳門、新加坡、印度、澳洲、紐西蘭等,另外尚有少部分從美洲及歐洲國家的研究者前來與會。這樣的跨國學術會議非常適合對數位學習研究領域有興趣的博士生、碩士生與會,提供國內的博碩士生有一個國際的互動環境。..Read More
北京GCCCE2017
碩三 楊喻婷
整個會議總共五天,主會議三天、教師論壇兩天。這次主要參與主會議三天的部分,大會 共安排了五場的主旨演講、針對教師舉辦會前兩天的工作坊,與會者可以自由挑選有興趣的議題參與。這三天中也有各種不同主題的分組發表,了解不同領域的學者們,是如何對研究議題的思考,以及他們的關注、在意點是長什麼樣子,面對同樣的研究場域他們又是如何切入,都是最直接的學習,非常寶貴的經驗。…Read More